南宋 陈清波《湖山春晓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南宋 陈清波《湖山春晓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扇面绢本山水,纵25cm,横26.7cm.此幅是描绘西子湖旁的春晓景色,是一幅清润淡雅的山水小品画。长堤之上,两个书童肩挑行囊,怀抱古琴。书生骑驴,挥扬手中短鞭,指点西湖景致,俨然大家高人,点拔场景,怡然自乐。此画亦用“简笔”画出,笔简意饶、意出画外。树丛施浓墨点和彩点加以强调,突出了层次关系。图中绘平远山色,湖水环绕山岛,庭院楼阁掩映林间,岸柳初发,小路如带。湖岸边旅人骑马远行,挥鞭遥指楼院,小童挑担相随。远山一片葱绿。本幅自识:“乙未陈清波”。钤鉴藏印“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朱文)。陈清波为宋理宗宝祐年间画院待诏,南宋宫廷画家的许多作品都与西湖相关,故他也受此影响。《湖山春晓图》作于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此图为典型的院体画风格,取西湖景致最佳处一段,构图大胆而新颖,从画幅中间一分为二,上半幅实景,描绘春雨漾漾之山色,林树迷漾,烟岚湿润。下半空间大量留空作为渺瀚西湖之湖水,为获取平衡,左下方置巨松二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了平衡之效果。二松之下,堤岸上设骑马主人,依依不舍地挥别故居,向城里走去。犹如白居易名句所云“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之意境。此图在构图上采用了院体山水的格式,在画面上留出大量空白,经画家巧妙构思布局,使画面趋于平衡,即运用了奇偶悬殊、繁简不同的反差对比。小品的表现技巧贵在一个“简”字,要笔简意饶、意出画外。画家在这里采纳“之”字形构图,将远景和中景主题连接起来,运用不同墨色表现由远及近的透视变化;树丛施浓墨点和彩点加以强调,突出了层次关系。楼阁部分用重墨精细勾画,形成主题中心。画面下角一株瘦松挺拔兀起,墨色最重,配以淡墨的几株杂树和模糊不清的竹林,衬托出长堤和人物构成的一组近景。人物手中鞭梢一指,无形中将近、中景有机联系在一起。天空和水面留以大面积空白,画面不仅不显得空荡,而且天水一色,笼罩在一团淡淡的晨雾之中。该图用笔工细,风格秀润清远,其表现技巧在一个“简”字。简在笔简而意远,只取其西湖美景中的一隅,山水连续不断,绿色成荫,留白作水天无边,意出画外,其湖山春晓就在绢素上。画中在这悠悠平波,湖天晓色的西子湖畔,只有一主二仆,依依不舍地挥别故地,向远方走去。尤其在清晨的水气中,留下的淡淡形影,真让人流连不已。此画用笔工整精细,风格秀润清远,色彩淡雅,显出一种特殊的文静。当代书画家陈振濂:《湖山春晓图》画苏堤春晓景色,长堤逶迤,碎柳掩映,楼宇工整,饶有一股清气。应该也是与技巧清远秀润不作拖泥带水也不故为厚重的特色一致的。而画面中也终不免令人觉得意趣太萧索了些,以此平远浅景要构成一个格局并与长风大壑的荆关山水相抗衡,似乎也还是差弱。可见,陈清波的西湖山水画,似乎也仍然未能找到表现上的最佳形式与技巧语汇。陈清波(生卒未详),宋代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宝祐(1253—1258)年间为画院待诏。善山水。多作西湖全景。细致典雅,滋润秀丽。所画西湖名胜,有《三潭印》《芳堤存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等30余幅。传世作品《湖山春晓图》、《宋陈清波瑶台步月图》。

评论(0)

还没有评论


Admin

发布时间 Apr 27, 2024 64,179 图片
  • 21

    浏览
  • 0

    喜欢
  • 0

    下载
许可和使用
免费供个人使用 不需要归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