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石恪《二祖调心图》1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北宋 石恪《二祖调心图》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纸本水墨,纵35.5厘米,横129厘米.画面展现了两个禅定状态的高僧。其一,头枕屈臂,趴在一只睡虎身上,脸部的五官挤压在一起,呈现了睡眠的神态。其二,弯臂以手托腮,依在自己的右腿上,同样表现了睡眠的神态。但两者有所不同。前者全身依托于睡虎,可谓“沉睡入泥”,生动地表现了高僧达到了酣睡入梦、超脱一切的禅定境地。而后者的头躯则是依托于自身的支撑,入微地表现了高僧若有所思、静心似睡的禅定状态。简而言之,前者突出了一个“静”字,而后者则突出了一个“酣”字。《二祖调心图》在表现手法上“删繁就简”,“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正是道家精神的体现。此图描绘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的景象,慧可为禅宗二祖,双足交叉而坐,上身赤裸,光着脚,他以胳膊支肘托腮,支在自己的右腿上,呈现出了睡眠的神态。丰干禅师头枕屈臂,宽鼻疏眉,趴在一只老虎身上,五官挤压在一起,同样表现了睡眠的神态,但两者有所不同,禅宗二祖的头躯则是依托于自身的支撑,入微地表现了高僧若有所思,静心似睡的禅定状态。而丰干禅师则全身依托于虎,身下之虎也是“沉睡入泥”,生动地表现了丰干禅师达到了酣睡入梦,超脱一切的禅定境地。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浸润、融化, 到了宋代,禅宗中六祖慧能所提倡的指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假外求的“顿悟”修行方法已相当普遍,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就是于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作的一幅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石恪,北宋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人。后蜀亡,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性滑稽,有口辩,擅佛道人物,初学张南本,好作故事画,如《夏禹治水》等。后笔墨纵放,发挥了水墨作用,格调简练洒脱,夸张奇倔,开南宋梁楷减笔人物画的先声。宋太祖赵匡胤时,尝奉旨绘相国寺壁画,授以画院之职,坚辞还乡。时大官腰悬紫金鱼袋,以示显赫,他在《玉皇朝会图》中绘制天仙、神人朝拜行列,却给水府官吏(龙王部下)腰系普通的鱼、蟹水族,招致“诡形殊状,近乎谲怪”的指责。传世作品仅有《二祖调心图》。

评论(0)

还没有评论


Admin

发布时间 Apr 25, 2024 64,179 图片
  • 180

    浏览
  • 0

    喜欢
  • 1

    下载
许可和使用
免费供个人使用 不需要归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