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资料

Antique Article

如何识别『北宋 母钱』

北宋母钱如何辨别

一、宋母是分档次的,样钱,原母,一次,二次,三次。母钱的价格取决于版别,模次。

二、边缘稍薄,中间稍厚,这种母钱应是标准的2次母钱。另母钱一定要广穿!因为铜有一定的收缩率。穿向内得扩展,必须大;径要缩小,也必须大.修了穿,穿径肯定要大,是脱模需要.钱径大是必然的现象,因为子钱要磨轮所以小。冷缩是很微妙的变化,不重要。母钱和厚度重量关系不太大。母钱是整体放大,外径大,内径大,穿径稍大精修 ,不一定厚,精整。必须同版比较,文字也稍微大些。

三、宋母与清母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码事,不能用看待清母的眼光去看待宋母,否则就会走进死胡同。宋代铸造钱币时所用的面砂很细腻,铸造效果要比清代好得多,因此宋母并没有清母那么夸张。宋母判定的关键在于同版对比,脱离了这一原则,仅是一味的强调什么“拔模斜度、字口无粘连。”那就是唯心主义,是用“一点论”概括“全面观”,结果只能是走入歧途。

泉友们如何识别北宋 “母 钱”

四、宋朝钱监的管理与生产在各监铸造钱币之前,事先用铜、锡原料精铸成母钱,由中央颁发到各地,各地据此翻砂铸钱。母钱之上是雕母。母钱之下是样钱,样钱可分为进呈样钱和部颁样钱。从制作方式上又可分为雕样钱、铸样钱。材质主要有:木、铁、象牙、锡、铅、铜、蜡样钱。以供工部、户部颁发给各省各地钱监钱炉参照。然后,各个钱监才能根据样钱铸造钱币,不得擅自铸造或者改制铸造。

宋朝钱监的生产主要采用母钱翻砂法的工艺流程,有三道工序。张世南《游宦纪闻》称“(铁钱监)用工之序有三:曰沙模作,次曰磨钱作,末曰排整作”。首先,制作沙模“液爰泻于兜杓,匣遂明于模印”,其次磨钱“磋之以风车之輣轧,辘之以水轮之砰隐”,用风力机械和水力机械来磨磋和淘洗钱坯。最后,则是排整。当然,在这三道工序前当还有化铁等前期工序。

雕母(材质不宜保存)-----原母(少量)------母钱(较多)---流通钱(大量)

五、母钱、样钱的性质分类“母钱翻砂法”以“样钱”为指定式样,以“母钱”为生产模具,其工艺复杂、工序较多。史料文献记载疏漏,加之因铸时、铸地、铸因的变化,工艺技术细节处理相应不同,从而导致母、样钱的型制特征及具体称谓各不相同,给钱币研究带来诸多不便。笔者根据宋、明、清相关史料,结合现代翻砂工艺,及日本奈良飞鸟池铸钱遗址考古情况等多方面,试就母、样钱的性质分类作扼要的说。

泉友们如何识别北宋 “母 钱”

“母钱”是翻砂法工艺生产模具的概称,就形成情况可分为“雕凿式”和“翻铸式”两种,前者是原始状态的钱模,我国称作“雕母”或“祖钱”,日本称作“原母”(包含北宋时期用雕母直接翻铸的模钱概念);后者即一般认知的“母钱”,我国称“铸母”,日本称“种母”。“样钱”是翻砂法工艺指定式样的总称,按用途可分为“置样式”和“呈样式”两种,前者用于规定式样,钱界习称“钱样”;后者用于呈报质量,钱界习称“样钱”。上述名词概念的多样化、非特定性,尽管在日常情况下使用较方便易懂,实际上并未做到性质认识的严格界定,在系统化研究或者是初学者接触时就会造成概念不清晰的误导。

进呈式母样即指“进呈样钱”。采用“印范母钱”或“部颁母钱”为钱模,经特殊生产制作而成。进一步可按制形划分为具中央规定版式统一的“部颁式呈样”和由地方自行设计版式的“地方式呈样”。另有“进呈制钱”,规定选用普通铸币作标准,虽形式存在,实物却无从区别。

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1、母钱应进行必要的铸厚修整

通常,母钱都有一个经过仔细修整的精美的外观,但这并不都是出于审美意义上的考虑。对作为模具的母钱进行铸后加工修正,是为了保证在砂型上印制的阴文型腔清晰、平整、美观及必需的深度。一般情况下,对母钱修整至少要达到以下的程度,否则就会形成缺陷遗传,而影响到最终产品——制钱的外观质量。泉友们如何识别北宋 “母 钱”

北宋母钱如何辨别

——整个钱体上无漏铜及明显的毛刺、结疤;

——外轮、内穿及钱文的主线条端正、流畅,钱文笔划无粘连;

——对外轮及字口垂面与地张交界处进行必要的清根,钱上各个平面达到较好的平整度;

——外轮、内穿、字口的平面与垂面相交处无尖锐的棱角;

——钱文笔划转折处不成锋挺的硬角,而以较圆缓的曲线过渡,即所谓的铸造圆角。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户浏览: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