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李嵩《骷髅幻戏图》(整体)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南宋 李嵩《骷髅幻戏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扇面册页,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26.3厘米.这是一幅描绘傀儡戏演出图,图中大骷髅披衣戴帽,操纵著“王”字形线板,十多根丝线把木偶全身各关节点的播线都集中到线板上,听从艺人手指的转动,表演各种动作。观众中一个婴儿因好奇正在地上爬向那个表演中的骷髅小傀儡,其母不放心,前去保护他。因画面怪诞奇诡,同时出现生人与骷髅,将生死两界,统于一画,其含义历来引人争论,至今未休。《骷髅幻戏图》作为李嵩的一幅代表性风俗画作品,却又显得十分另类。《骷髅幻戏图》屡见于著录,明万历年间的《顾氏画谱》曾收录了此图,另外在陈继儒《太平清话》与吴其贞《书画记》中均有相关的描述,其所指即为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图中所描绘的图景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思想云游空间:画面的中心人物是一戴幞头穿纱衣的大骷髅手里提了一个小骷髅做游戏状。大骷髅处于画面左边,坐于地上。左腿曲折着地,右腿弓起,左手按于左大腿骨近膝盖骨处,右手提线索控制小骷髅。小骷髅右脚单脚着地,左脚抬起,两臂做招手状。小骷髅对面一小儿,手足着地。昂首伸右臂,以对应小骷髅。小儿身后有一妇人,尺寸较小,做阻拦状。妇人身后不远有一曲折地平线,似为悬崖的边界,这条线使画面构图分为两大部分。画面的右上角是空白处。整体画面布局的重心偏重在左下角。大骷髅背后另有一妇人,比例与大骷髅等大。怀抱一婴儿,正在吮其乳汁,双目注视前方发生的事情,神态安详。他们背后是一个台状物,约与大骷髅站立时等高,或称为墩子,又像古时的阙。上有竖排书“五里”二字。图中的骷髅身份应是在宋代较为流行的货郎,货郎为适应当时城乡物品交流的需要而产生,走街串巷,来往于城乡之间并沿途叫卖妇女用品、儿童玩具和日用杂物等,每到一处都十分受妇女儿童的欢迎,因此,在许多风俗题材的绘画中都有货郎的身影。在李嵩的这幅《骷髅幻戏图》中,依然可见此类题材所具有的生活趣味特点,用线坚韧扎实,富有变化,染色严谨、古雅,颇具宋朝院体画之特色。但较之于作者其他写实类的风俗画而言,又具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在直观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中出现了一大一小的两具骷髅。骷髅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几乎从未出现过,而作者显然又对人体骨骼较为了解,所画的骷髅骨骼也较为准确,画面干净、利索,技术熟练。其次是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图、情感十分耐人寻味。长期以来,诸多人研究此画,试图从中把握画家真正的创作意图,但似乎也未能定论。《顾氏画谱》中云:“吴来庭李嵩骷髅图跋,李嵩精工人物、佛像,观其骷髅图,必有所悟,能发本来面目耳。”但究竟所悟为何,却也未能说明,另外清人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曰:“骷髅弄婴图。骷髅而衣冠者众见,粉黛而哺乳者已见,与儿弄摩候罗亦骷髅者,日暮途远,顿息五里墩下者,道见也。与君披图复阿谁,见一切肉眼作如是观。”同样的,此处也并没有讲出画中的寓意。《宋人画册》也收录了此画,并做了较为详细的文字说明,画册是近代由郑振铎、张珩、徐邦达先生所合著,但也只在最后以:“此图生与死是那样强烈地对照着,我们的画家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一句话来作为总结。究竟李嵩的这幅画到底寓意着什么呢,有人以生死之观来解释,认为反映了人生命运的虚幻无常、倏忽幻灭之意;也有人将其与佛教的义理相联系,解释以因果轮回等。作为后来者,我们已无法完全还原画家的创作思想,但从社会研究的角度来说,却也得以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的某些情境。来看看元代知名画家黄公望为这幅画作的题词:“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儿把冤家逗。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评论(0)

还没有评论


Admin

发布时间 Mar 28, 2024 58,360 图片
  • 63

    浏览
  • 0

    喜欢
  • 0

    下载
许可和使用
免费供个人使用 不需要归属
分享